原文来自知乎@无羊

《精疲力尽》无疑是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中的一颗璀璨明珠。1960 年上映的这部影片,被认为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之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表现手法,对世界影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重要地位首先体现在对传统电影制作模式的颠覆。影片导演让 – 吕克・戈达尔在开始拍摄时没有完整剧本,每天早晨写当天要拍的戏,演员在每场戏开拍前才拿到各自台词。这种即兴创作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电影的严谨制作流程,为电影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在制作过程中,戈达尔买不起摄影推车,摄影师坐在轮椅上推动 “车” 进行拍摄。这种看似简陋的拍摄条件却成就了影片独特的视觉风格。后期制作中,由于初版太长无法上映,戈达尔在让 – 皮埃尔・梅尔维尔的建议下采用了 “跳剪” 技术,这一技术的运用不仅解决了时长问题,更成为电影史上的创新之举。

《精疲力尽》的剧情极为简单,街头混混米歇尔偷车逃往巴黎,因超速行驶杀死警察成为通缉犯,躲在女友帕特丽夏家中试图讨回卖车钱,最终被女友出卖,在大街上断气。然而,影片在结构上存在大量呼应和循环,这些看似无意义的回环却如回声般激荡着观众的内心。

从内容上看,影片既是一部犯罪剧,又注入了游戏因子。观众在欣赏影片时不会被道德伦理绑架,而是关注人的存在本身。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使《精疲力尽》超越了传统犯罪片的范畴,成为一部具有深刻美学内涵的作品。

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电影领域,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电影潮流和电影大师戈达尔极尽颠覆的美学风格。影片改写了电影史,让世界看到了新浪潮、不按常理出牌的导演、手提式摄影等新元素。如果没有解读和分析,《精疲力尽》可能只是一部普通的 B 级片,但正是其后续的影响使其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片中,主角米歇尔的生活充满了无目的性和荒诞性,他不断地偷车、超速、杀人,似乎在逃避某种无法言说的虚无感。当他面对即将被捕的命运时,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坦然地说 “我累了,想睡觉了”,这种对死亡的坦然接受,将生命的虚无感推向了极致。而他与帕特丽夏之间复杂矛盾的爱情,更是增添了无尽的悲伤。米歇尔深爱着帕特丽夏,却又时常表现出厌恶和冷漠;帕特丽夏对米歇尔的感情也是既爱又怕。最终,帕特丽夏选择告发米歇尔,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这种虚无与悲伤交织的主题,深刻地反映了生命的无意义与荒诞

米歇尔作为一穷二白的小偷杀人犯,言行举止却表现出气定神闲的富家子弟姿态。他深深爱着帕特丽夏,却总是强调 “你让我想吐”。帕特丽夏作为中规中矩的向上女学生,一会儿说爱米歇尔,一会儿又说不爱他;既讨厌、害怕警察的追踪,又帮助米歇尔去偷车。这种矛盾的人物形象,没有任何解释,只是存在着。这正是存在主义的表现,反映了法国新浪潮运动所强调的纪实美学特征,展现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

影片中,米歇尔的命运充满了偶然性。如果不是因为超速驾驶,他就不会引来警察追捕;如果所偷之车里没有枪,他就不可能开枪杀人。这些偶然的事件,像是一连串的巧合,将米歇尔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这种偶然性引发了人们对存在主义的深刻思考:如果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那么人本身的存在是否也是偶然的呢?这种偶然荒诞,揭示了生命的荒诞性,成为法国新浪潮运动的主要特点之一。

《精疲力尽》的语言文学味道浓重,台词诗化。例如米歇尔和帕特丽夏在公寓里的对话,充满了浪漫和激情,同时又隐藏着深深的悲伤和无奈。影片还对电影与历史关系进行了探索,通过广播中提到的 “艾森豪威尔总理和德奥助理,将会为无名烈士碑献花圈” 等信息,将故事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使影片更具有思想性和深度。

影片发扬了巴赞的长镜头及跳接剪辑。长镜头下的巴黎街景繁华,而米歇尔和帕特丽夏在街头的漫步却充满了散漫无聊的气息,透露出强烈的迷茫感。结尾米歇尔在警察的枪击下受伤逃跑直至死亡的长镜头,与《四百击》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跳切剪辑则打破了传统剪辑的连贯性,以米歇尔性格进行无逻辑的剪辑,充分体现了人生的荒诞与非理性,增添了随意与即兴的色彩。

《精疲力尽》采用了松与浓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核心的犯罪片叙事紧密,而作为新浪潮风格的叙事则松散。这种叙事方式对传统好莱坞犯罪片进行了借用及反叛,经典犯罪片的紧凑叙事与新浪潮风格的散漫停滞的反叙事相互镶嵌,形成了独特的电影叙事模式。在因果脉络不清及跳切剪辑镜头的加持下,影片的叙事显得别扭,却更凸显出重视偶然的新浪潮风格,让观众联想到自身及现实。

《精疲力尽》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这个时期的法国正处于二战后的特殊历史阶段。二战后的法国,人民普遍呈现出颓靡的心态,资本主义重建带来了复杂的经济状况,国际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一代渴望重建自我与自由,急于从父辈的旧时代中剥离出来。

影片中的主人公米歇尔和帕特里夏正是这一时代青年的代表。米歇尔目无法度,为所欲为,追求刺激,他的行为体现了对传统规则的挑战和对自由的渴望。帕特里夏作为在法国索邦学院留学的美国人,热爱文学艺术,有一定的女性独立意识,她也在探索着属于自己的道路。

法国 “新浪潮” 电影的出现,正是青年们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上的新建。这些影片往往故事无序、题材日常、场景真实、拍摄随意,反映了青年们对传统电影的不满和对真实生活的追求。《精疲力尽》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深刻地反映了青年们的世界观。

影片中充满了存在主义的思考。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米歇尔对死亡的态度,反映了存在主义中探讨生与死的对峙和与之和解,。米歇尔面对被通缉的死亡命运,依然不被恐惧所左右。阐述了人的必死性与人的自由的关系,强调死亡面向下的自由。“我会死的事实并不只是经验意义上的可能性,甚或是经验意义上确定无疑的。如果有一个人似乎不知道死是什么,这肯定是因为他在死亡面前逃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