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击》海报

原文来自公众号bene notes


在如今,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当之无愧是法国经典电影的代表。影片于1959年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帮助特吕弗拿下最佳导演奖。

27岁前的特吕弗一直是在杂志《Cashiers du Cinema》做影评人。那时的他不仅具有攻击性,还经常发文批评老一辈的电影人,尽管他们当中不乏很有成就,还有被称之为是“质量的保障”。

弗朗索瓦·特吕弗

执导《四百击》的机会完全是来自特吕弗有钱的岳父的搭线。片名原本为法文,而后被最准确的翻译是芬兰文,大意是“四百个狡猾的小手段”。英文“the 400 Blows”和瑞典文“De 400 Slagen”则没有表达到位。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所有试镜安托万的小演员最后都成了影片中安托万的同班同学。

安托万

由于之前对电影业的刻薄,这次轮到自己执导影片当然会有压力。特吕弗该如何拍出一部完全法国式的电影,而不带有亮丽的风景,没有精致的服装造型,不要约定俗成的“Comédie Française”表演方式,以及抛弃语调高昂的文学对白(中国人就像在看革命宣传一样)。《四百击》用自己最好的方式做到了:节奏流畅,配乐优雅,感情表达的那么自然以至于让观众仿佛都看不到剧本与表演的痕迹。这样的纯粹正在改变着法国影业。


《四百击》是意义重大的一部电影,它作为开放式风格的第一部作品并成功受到观众欢迎,也被认为是法国新浪潮的开篇之作。

安托万与René


尽管以往热衷于挑事的态度帮助了导演极具创造性的完成了首秀,一个笑容灿烂又异常坚韧的捣蛋鬼安托万,12岁,赋予这部影片里最抢眼的人格和灵魂,我们像在看是看特吕弗自己的故事。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惊喜码请在文末处取

《四百击》的独创性其实就是基于描绘一个普通男孩的日常生活,这种题材在当时很少见的。安托万的童年是普通人式的糟糕,这可能就是想突出导演特吕弗自己的过去。安托万一家住在Montmartre公寓,家中有个性自私的年轻母亲和傻了吧唧惹人烦的继父。公寓里总是拥挤得让人让人不自在,而这样的生存空间也有可能是想被表现出几百年来巴黎居民的传统生活。

安托万与René

安托万对学习没什么兴趣,学校老师也有点针对他。其实他跟其他的孩子一样,就是想要从生活中找到一些传统家长鄙视的乐趣。但不管他有怎样的借口去搪塞,也还是被识破了。可安托万一直都在寻找乐趣,搞事情,有时要不一个人,要不跟着同伴René一起瞎混,比如像翘课看电影,街上四处乱逛,抽偷来的卷烟。他也在努力平衡家里与学校的事情。但在故事即将进入后半部的时候,也是事态开始变得严重的转折点。

课堂上

安托万

在大部分的画面里,安托万自信满满地穿梭着巴黎街道,也会伴有一些小顾虑。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急匆匆地小跑从这到那,就好像他发现有人在追他。奔跑动作也用到了影片结尾,是当他从少年改造学校逃出来的时候,他兴奋,迅速地奔向海滩去见梦寐以求的大海。

安托万在不停地跑,不知经过了多久,跑了多远,他来到达海边,然后望着大海足足五秒钟,紧接着转身面对相机,他面无表情,整个在此画面定格,这个画面便就是历史上几个伟大结尾之一:在最后一帧,充满无限了的模糊,留给所有人巨大的想象空间。

安托万最后的长跑

伟大的定格画面

电影最后的定格画面着实令人着迷,即使一些尖酸刻薄的观众也如此看待。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最出彩的地方并不只有那个定格画面,也有安托万将我们带到海边的长达几分钟的奔跑。我们的情绪正是因此随着他一步步的积累,牢牢的建立起强烈的共鸣。虽然我们还是不太明白会感动的原因,但这部电影可能就是大家的生活缩影。

《四百击》的结局在1959年是不常见的,所以也让人印象深刻。在克服了电影界种种不友好的咒怨,特吕弗还是成了,赢得了12届戛纳最佳导演,同时,《四百击》也开始席卷全球影院。

海报

特吕弗在他电影事业的开端期就非常幸运地就吸引了观众的关注,然后他仅仅是保持了自己一贯的态度去抛离传统,很显然没做什么特别的东西。他也一直认为传统是束缚,看起来像是庞大的,模糊的,令人畏惧的大海。

《四百击》的成功让特吕弗与他的最好搭档安托万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合作了几次,作品有:《安托万与科莱特 (1962)》,这是一部本短片,著名的“安托万系列”的第二部,收在集锦片《20岁之恋》中;剧情片《偷吻 (1968)》《婚姻生活(1970)》,以及《爱情狂奔(1979)》

“安托万系列”中的每一部都是突破,但没有哪一步可以达到《四百击》里的情感升华程度。一些观众甚至认为,特吕弗应该就停止在《四百击》最后的定格画面。

但是特吕弗没有,执导生涯在1984年停止了,他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定格画面,那年他52岁。《四百击》的意义不在于这个故事有多么的美好或恶劣,或是特别,而是它找到了属于它自己的表达方式。

《四百击》在豆瓣上的信息

The End.